中央财政稳定币这个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可能源于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误解;稳定币本质是私人机构发行的链上代币,而真正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数字货币国的数字人民币已实际落地并具备法定效力。

稳定币被定义为锚定法币或实物资产的数字凭证,由私人企业发行而非中央银行,其本质是支付型代币而非独立货币,不具备国家法偿性,存在脱钩和信用风险。USDT、USDC等主流稳定币均由私营公司运营,依赖储备资产支撑价值,但无国家主权背书,这与马克思货币理论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不符。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发行,是国家法定货币的数字形态,以主权信用为担保,价值稳定且无违约隐患。
稳定币基于公有区块链构建,强调去中心化特性,但合规版本如USDC已转向中心化运营,交易数据虽公开但匿名性弱化;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采用可控匿名设计,支持高效点对点交易。数字人民币等CBDC被视为货币的高阶形态,能吸收稳定币技术优势,如跨境支付效率提升,但稳定币仅为法币的链上补充工具,无法替代法定货币职能。

全球监管框架进一步凸显这一区别,香港稳定币条例明确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排除在稳定币范畴外,仅规范私人发行的锚定型加密资产。类似地,欧盟MiCA法案和美国监管提案均强调稳定币的私人属性,要求严格储备审计,而CBDC如数字美元则由美联储主导,纳入国家货币体系。 这些政策表明,稳定币始终是私人信用产品,中央财政并无发行所谓的稳定币。

货币理论分类也佐证了这一点,稳定币在流动性上类似M1活期存款或M2生息资产,但无法归入央行发行的M0现金类别;而CBDC如数字人民币直接等同M0,具备最高流通性和法偿效力。部分观点误将稳定币视作革命性创新,实则是其兼具M0灵活性与M2收益特征的技术混合体,但底层仍依赖传统金融资产如美债,与中央财政无关。